|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山東省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的通知防震減災是.公共安全和自然災害防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質量和現代化水平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和防震減災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進我省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山東省防震減災條例》要求,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21-2025年。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發展,堅持問題導向、融合發展,堅持系統觀念、共建共治,進一步夯實監測基礎,加強預報預警,摸清風險底數,強化抗震設防,保障應急響應,增強公共服務,創新地震科技,推進現代化建設,實現山東防震減災事業高質量發展,為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初步建成“監測智能、防治精細、服務高效、科技先進、管理科學”的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地震災害風險防治、監測預測預警、應急救援、信息服務、科技創新、社會治理等工作水平顯著提高,社會公眾防震減災素質進一步提高,“防大震、減大災,抗大震、救大災”的能力不斷增強,全省防震減災工作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十四五”時期防震減災事業發展主要指標 三、重點任務 深入開展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試點省份建設,在全省基本建成涵蓋地震災害風險防治、監測預測預警、應急救援、信息服務、科技創新、社會治理六大體系的公共服務現代化框架體系,工作重心轉向更加廣泛的防震減災公共服務,保障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ㄒ唬┙ㄔO地震災害風險防治體系。 1.調查風險底數。開展地震災害風險要素全面調查,查明區域防震抗災能力,建立全省和縣域地震災害風險與減災能力數據庫。開展地震災害風險評估,編制地震災害風險區劃與防治區劃,完成.第六代地震區劃編制省域內基礎性工作。加強沂沭斷裂帶、大中城市、近海海域等重點區域地震活動構造、地震活動斷層探測,服務國土空間利用和重大工程規劃。 2.嚴格抗震監管。依法加強抗震設防要求管理,深化地震安全性評價“放管服”改革,推廣區域地震安全性評價,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應評盡評,落實全省新建、改建、擴建建設工程不低于七度抗震設防要求,學校、幼兒園、醫院、養老院等人員密集場所抗震設防要求提高一檔、抗震措施提高一度,加強鄉村公共設施和農村民居抗震設防管理和服務。加強減隔震等抗震新技術應用,強化超限高層建筑抗震防災措施,促進城市抗震韌性整體提升。 3.推進抗震加固。及時更新房屋設施抗震設防能力信息,加快推進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建設,完善房屋設施加固工程臺賬化管理制度,優先完成地震易發區重點區域抗震能力嚴重不足的房屋設施抗震加固,科學規劃并高標準建設應急避難場所,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工作機制。 4.擴大科普宣傳。宣傳、教育、科技、科協、應急管理、地震等部門加強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協同配合和資源共享。組建省市縣多層級的防震減災科學傳播師隊伍,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源參與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推進“互聯網+科普”和融媒體建設,推動防震減災文化建設和科普產業化發展。深入推進科普宣教“七進”活動,著力提升社會公眾防震減災意識和應急避險自救互救能力。 。ǘ﹥灮卣鸨O測預測預警業務體系。 1.優化監測站網。優化測震觀測和地球物理場觀測站網,增加地震多發地區監測站點密度,建設海島地震觀測臺站,構建沿海地震監測站網,提升近海海域地震監測能力。強化地球物理場基準站點建設,增強地震異常信息捕捉能力。引進地震觀測新技術新方法,實施監測設備升級換代,提高監測智能化水平。 2.強化預測預報。優化地震長中短臨預報業務,構建重點地區斷層模型。加強重點區域震情跟蹤及預測研究,完善震例庫和異常備注庫。健全適于山東地震構造特點的地震預測指標體系,推進地震數值概率預測,提高長中短臨預測水平。完善震情會商機制,建設智能震情分析會商平臺,完善震后快速判定系統和地震預測評價體系,提升地震預測預報時效。 3.科學發布預警。建成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實現秒級地震預警和分鐘級地震烈度速報。建立地震預警信息發布機制,規范發布程序。充分利用.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和應急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等手段,建設立體化傳播網絡和個性化接收終端,精準發布地震預警信息,實現到村到戶到個人。面向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開展地震預警定制化服務,不斷拓展地震預警應用。 4.建設專用臺網。濟南、濟寧、泰安、菏澤等設區的市推進煤礦等專用地震監測站網建設,提升非天然地震監測能力。針對軌道交通、跨海特大橋、大型水庫、超限高層建筑和受地震破壞后可能引發嚴重次生災害的油田、礦山、石化等重大建設工程,建設專用地震監測臺網或強震動監測設施,強化地震災害風險防控。 。ㄈ┙∪卣饝本仍畼I務體系。 1.加強應急準備。健全地震應急預案定期評估和修訂機制,健全地震現場工作隊聯動機制和現場隊伍預置機制。重點推進Ⅰ類和Ⅱ類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標準化建設、使用和運維管理。工業和信息化、商務、糧食和儲備、衛生健康、應急、地震等部門加強救災物資儲備,做好防災設施設備的統籌使用,保障“防大震、救大災”基本需要。 2.強化應急響應。構建“震前預評估、重點隱患排查,震時快速評估、開展烈度評定,震后破壞調查、服務恢復重建”業務體系。重點地區每年開展地震災害損失預評估,健全地震應急救援基礎數據共享機制和震后災情快速獲取機制,提升地震應急技術系統快速響應能力,為應急處置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3.提升救援能力。加強應急救援區域中心建設,強化培訓師資隊伍、專業救援隊伍和應急保障條件建設?h級以上政府每年組織開展應急演練,推進基層應急能力綜合提升社區建設,提升基層應急基礎能力。強化救援技術專家隊伍、現場應急工作隊伍、災情速報隊伍、志愿者隊伍和.響應人隊伍建設,引導社會救援力量有序參與地震應急救援。 4.震災情景構建。立足重特大地震災害,強化部門協同聯動配合,編制巨災應急預案,構建巨災情景工作方案,開展應急任務與能力分析,制定完善應對措施,開展巨災應急推演,強化底線思維,確保極端條件下的應急物資儲備、通訊電力保障、醫療救援救助等基本生活條件到位。 。ㄋ模┙∪卣鹦畔⒎⻊諛I務體系。 1.夯實服務基礎。構建防震減災決策服務、公眾服務、專業服務和專項服務體系,制定動態化服務事項清單和產品清單,出臺相關政策和標準,構建多層次聚合、跨領域治理的防震減災信息服務數據中臺,推進核心業務系統全面云化與深度融合,提升基礎業務數據服務的精準度。 2.創新服務產品。推進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在地震行業深入應用,提升地震業務系統的泛在感知能力、分析研判能力、協同工作能力、精準服務能力,提升信息技術在業務領域的引領作用,不斷形成創新服務產品。 3.拓展服務領域。建設“智慧地震”服務體系,不斷拓展服務領域,豐富公共產品,實現省市縣級政府決策類服務全覆蓋,地震速報、強震預警、科普宣傳等公益性信息重點地區全覆蓋,對重點行業提供個性化定制的防災減災服務,基本建成智能普惠的信息服務業務體系。 。ㄎ澹⿵娀卣鹂萍紕撔聭。 1.建設創新平臺。建設開放、共享的地震災害風險防范重點工程實驗室,開展關鍵科研技術攻關,構建地震災害損失快速評估模型,加強地震情景構建、地震預警、可操作余震預測等創新產品開發,支持地震災害風險評估防治新技術和技術裝備研發的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 2.加強合作交流。加強地震、應急、氣象、住房城鄉建設、自然資源、大數據等部門的數據資源共享。加強地震部門與高校、科研院所在信息技術、地球科學、地震工程、結構抗震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加強防震減災科技創新團隊建設,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3.鼓勵成果轉化。推進地震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促進地震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地震科技成果轉化引導機制,促進科技成果的應用推廣,實現部門、行業和地方的集成聯動,加快產業化進程。 。嫿ǚ勒饻p災社會治理新格局。 1.健全體制機制。深入落實“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防震減災社會治理體系,理順各級各部門防震減災工作責任,強化各級防震減災領導指揮機構職能,督促防震減災法定職責落實落地。 2.強化基層基礎。完善基層防震減災管理體制,推動地震臺站業務轉型升級,建立地震預報員制度,探索建立新時期群測群防工作模式,加強市縣兩級防震減災工作機構和人員隊伍建設,形成各級地震機構與應急部門的協調聯動機制,建立與當地地震災害風險相適應的工作機制,將地震安全風險防范納入基層社區網格化治理體系。 3.強化法治建設。推動《山東省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辦法》修訂和地震預警、非天然地震監測等防震減災制度建設,推進地震業務、服務和管理的地方標準建設應用。 4.強化行政執法。深入推進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改革,強化建設工程地震安全監管,依法加強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保護,將地震行政執法全面納入“互聯網+政務服務”,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主動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 四、重點項目 實施“山東省防震減災公共服務現代化建設工程”項目,具體包括重點地區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地震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地震應急技術裝備保障和防震減災公共服務信息系統建設等4個分項工程,由省地震局牽頭組織實施。 。ㄒ唬┲攸c地區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基礎工程。 1.地震災害風險普查。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地震災害致災調查與評估,編制全省和縣域地震構造圖、地震危險區劃圖和重點縣活動斷層分布圖。開展房屋設施地震災害重點隱患數據調查,編制地震災害隱患分布圖。開展房屋建筑抽樣詳查和人員傷亡調查,建立地震易損性數據庫。開展地震災害風險概率評估,編制全省地震災害風險區劃圖和防治區劃圖。建成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工程實驗基地。 2.重點區域地震構造環境探查。詳查沂沭斷裂帶等部分重點區域的地震構造情況,對重點地段進行活動性鑒定和精細探查,探明抗震不利地段,為城市規劃、產業布局和重大工程選址避讓提供依據。支持濟南圍繞建設.中心城市深化地震構造環境探查,在省會、魯南、膠東三大經濟圈各選1—2個城市開展地震活動斷層探測和危險性評估。服務海洋強省建設,支持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在重點海域開展地震構造環境探查。 3.防震減災科普陣地建設。充分利用地震、教育、科協等部門現有場館及地震臺站等公共資源,增加完善防震減災科普展項,建成10個左右具有區域特色和影響力的地震科普場館。 。ǘ┑卣鸨O測預警能力建設分項工程。 1.智能地震監測站網建設。實施地震監測臺網設備升級換代。優化地震監測站網布局,對重點地區進行加密觀測,布設流體和氣體地球化學觀測點,完善流動地磁場觀測系統,開展北斗衛星地殼變形及斷層面應力等監測。增建近海地區的地震監測站點,形成海島地震觀測鏈。建設地震臺網運行管理綜合平臺,提高站網運維、數據質檢和計量校標的智能化水平。 2.主動震源觀測技術系統建設。推進新型高精度探測技術應用,建設氣槍震源激發、觀測系統及配套設施,實現對沂沭斷裂帶及其附近地區的連續監測,動態分析斷層精細結構及斷層帶物質組成和性質,開展地震構造環境探測和危險性分析。 3.地震預測技術系統建設。建成并完善歷史震例庫、前兆異常庫和干擾備注庫等基礎數據庫,構建重點地區結構和斷層模型,實現觀測數據的實時分析反演、異常變化自動識別等新技術應用。對現有會商平臺進行升級改造,建設適用于山東地區的智能地震會商技術系統。 4.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技術系統建設。優化全省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臺網,在省會城市和重點地區增加預警終端,實現預警信息發布到村入戶。完善數據分析、信息評估和運行保障體系,提高預警信息精準度和時效性。面向軌道交通、礦山、;、燃氣等行業(企業)建設定向預警系統,提供定制化信息服務。 。ㄈ┑卣饝奔夹g裝備保障分項工程。 1.地震應急技術裝備物資庫建設。依托山東省地震應急救援訓練基地、地震監測中心站,購置地震災害調查評估、應急科考、建筑物安全鑒定、通信保障、安全防護、地震監測、異常核實等裝備,建設區域物資儲備庫,保障地震監測運行和現場應急工作等需求。 2.地震應急救援教學條件保障建設。加強地震應急救援教學培訓能力建設,優化地震災害救援情景設置,購置地震應急救援教學和訓練裝備,配備智能化教學設施,建設虛擬仿真訓練系統,提升教學培訓的實戰化水平。 3.地震應急一體化信息平臺建設。更新地震應急基礎數據庫,完善地震應急信息聯動系統功能。建設震害評估局域輔助系統,利用自動檢測和智能識別技術,快速獲取工程結構地震動力響應數據。整合各領域業務系統,建設集震情監測、趨勢判定、震害評估、輔助決策、信息展示等功能于一體的地震應急一體化信息平臺,對接省一體化綜合指揮平臺,全面提升震后綜合指揮服務能力。 。ㄋ模┓勒饻p災公共服務信息系統建設分項工程。 1.公共服務數據中臺建設。增加地震數據資源平臺數據接入種類,建設多源數據匯聚、異構集中存儲、質量管控運維、安全統一服務的數據中臺。全面推進核心業務上云,打通核心業務鏈與數據流,重構關鍵環節間的交互流程,開展原生云化業務應用改造,構建一站式交互業務應用技術系統。 2.公共服務產品制作系統建設。建成面向政府的應急決策服務產品制作系統,建設地震烈度及災情分析、地震安全保障服務和公益服務產品制作系統,快速產出公共服務信息。建立健全網絡輿論監控與處置體系,滿足公眾對地震安全信息獲取需求。建成面向行業的專業定制服務產品制作系統,提供不同行業應用場景下的信息服務產品。 3.全媒體綜合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建設。優化云化資源支撐體系,加強信息化基礎建設,建立信息網絡態勢感知安全防護,搭建開放開源的一體化信息服務技術框架,全面集成公共服務信息化產品,構建全媒體綜合公共服務信息平臺,滿足各級政府、行業內外和社會公眾對地震行業的信息服務需求。 五、保障措施 。ㄒ唬┘訌娊M織領導。堅持黨對防震減災工作的全面領導,明確各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的防震減災任務,充分發揮防震減災相關部門和行業單位的作用,明確重點任務、工作責任、進度安排,確保規劃目標如期實現。 。ǘ⿵娀O督檢查。全面落實防震減災法定職責,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在向人大工作匯報中應納入防震減災工作情況,地震工作主管部門要定期會同相關部門對防震減災法律法規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ㄈ┙∪度霗C制。健全完善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財力相適應的各級財政投入機制,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和地震重點危險區市縣兩級要完善經費保障機制,加強資金使用的監督和管理,拓寬經費投入渠道,注重發揮市場機制和社會力量作用,充分發揮災害民生綜合保險效能,逐步形成多層次地震巨災風險分擔機制。 。ㄋ模⿵娀瞬胖。暢通國內外防震減災人才交流、培養、合作、引進渠道,建立靈活的人才引進、使用和管理機制,構建.人才梯隊和創新團隊,建立健全人才資源激勵、評價和保障機制,建立健全以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地震應急處置等內容為重點的教育培訓體系,提升從業人員整體素質。 。ㄎ澹┳龊靡巹澰u估。明確規劃實施責任主體,健全政策制定和工作協調聯動機制,完善規劃實施和評價指標體系,開展規劃實施情況動態監測、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加強評估結果應用,及時發現和解決規劃實施中的問題,確保規劃目標任務如期全面實現。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2021年5月17日印發 |